(作者:王飞)近年来,能源电力互联与物联网的概念兴起,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电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国电力工程专家陆美玉致力于开发创新技术,推动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配电网作业中的停电时间,进而提高电网的可靠性与服务水平。她的智能电力系列技术的应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性突破之一。

在当前配电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电网对带电作业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传统的人工带电作业不仅培养周期长,且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和极大的劳动强度,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上也面临着较高的成本。为了实现高空作业的智能化防坠落保护和精准操控,大大提升电力工程作业的安全性和精度,陆美玉研发出“泛在电力物联网”系列技术,包括“泛在电力物联网用带电作业机器人”、“泛在电力物联网用合围式爬杆平台”、“泛在电力物联网用多轴智能作业机械手”等。她创新性地将物联网、机器视觉和先进智能技术融入电力工程智能系统,使其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自动调节作业姿态,并在带电状态下执行精细化操作,解决了以往带电作业中高空作业安全性不足、操作精准度差和作业效率低的技术难点,突破了机器人在复杂电力环境中精准控制和高效作业的瓶颈。由于全套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控,结合智能分析,实现了作业流程的极大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度,确保作业人员与设备的最佳匹配。陆美玉为技术集成的模块化设计具备极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针对不同电力设施和作业场景进行定制化配置,使其可以适应各种复杂和多变的工作环境。无论是高压电力线路的带电作业、设备巡检,还是电力设施的故障诊断,通过模块化、轻量化的设计,设备可以轻松拆解、运输并快速组装,在山区、陡坡、狭小空间甚至夜间作业条件下仍然表现出色,保证了全天候作业的高效性和适应性。
目前,“泛在电力物联网”系列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覆盖了电力工程的施工到输配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电网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在多个地区的智能配电网中,该技术在确保作业安全的同时,极大地降低现场人员配置需求,作业效率提升超过一倍,并显著减少了作业时间,尤其是高压用户的送电时间,平均减少了7个工作日。此外,该技术在需求侧管理与分布式能源整合中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管理方面,该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和智能调度,提升了分布式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了更高效、更环保的能源使用模式。作为智能化发展的典范,某电力企业应用该技术后,用户从报装到送电的时间缩短了67%,施工率降低了80%以上。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泛在电力物联网”系列技术正成为推动电力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为中国电力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陆美玉凭借其在电力工程的卓越贡献与深厚的技术积淀,始终引领着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她不仅是“泛在电力物联网”系列技术的核心创始人,还在智能化带电作业、设备自动化巡检、以及电力工程的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她深知电力工程面临的复杂挑战,始终致力于将前沿技术与行业需求相结合,通过创新性技术攻坚,推动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智能化演进。陆美玉积极参与国家电力工程的行业交流活动,并在多个国内外学术和技术委员会担任重要职务。2022年9月-12月,她担任了2022年度“电力之光工程英才奖”专家评审,参与对行业内顶尖人才与创新成果的评选与指导工作。她以严格的专业标准、前瞻性的行业眼光对参选者进行了严格评估,从技术研发、行业影响力、既往项目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确保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在评审过程中,陆美玉深入剖析了当前电力工程的行业难点和行业趋势,从行业需求的角度不断推动评选标准的优化与先进性,促进了评选体系的成熟与完善。她的贡献为电力工程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进一步推动了电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所达到的高度,而是到达高度前所冲破的障碍”,怀着这样一种执着的信念,陆美玉带领众多的电力人在承担中国电力建设的前沿技术工作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优异成绩。自2020年以来,中国电网侧投资迎来高增长阶段,为电力行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全国电源工程投资完成额为7208亿元,同比增加22.8%;全国电网工程投资完成额为5012亿元,同比增加2.0%,国内电网侧投资规模持续攀升。这一现状体现了国家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也标志着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的时代使命迫在眉睫。相信在未来,以陆美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人物将继续引领技术创新,为电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发展注入更多动能,助力中国电力行业迈向世界领先水平。